浙教版科学七下3.5二力平衡的条件 同步练习

日期: 2024-05-16 七年级下学期科学

单选题

试题详情
体育课有爬绳和爬杆两种运动,某同学先后以相同的姿势顺着绳和杆匀速向上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爬绳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因为绳子粗糙
B、 爬杆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因为爬杆时手握在杆上的力要大些
C、 爬绳和爬杆时,受到的摩擦力一样大
D、 若爬绳和爬杆的速度不一样,则速度大的摩擦力大
试题详情
如图所示,重为500 N的小科沿着竖直的直杆匀速上爬,此阶段他受到的摩擦力为f1;小科停在A处稍作休息,此阶段他受到的摩擦力为f2;之后沿杆匀速下滑,此阶段他受到的摩擦力为f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1>500 N,方向竖直向下
B、 f2=500 N,方向竖直向下
C、 f3<500 N,方向竖直向上
D、 f1=f2=f3 , 方向均竖直向上
试题详情
如图所示,同一木块在同一粗糙水平地面上,先后以不同的速度被匀速拉动。图甲中速度为V1 , 图乙中速度为v2 , 图丙中木块上叠放一重物,共同速度为V3 , 且V1<V2<V3 , 匀速拉动该木块所需的水平拉力分别为F、F和F。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F<F<F
B、 F>F>F
C、 F=F<F
D、 F<F=F
试题详情
将弹簧测力计右端固定,左端与木块相连,木块放在上表面水平的小车上,弹簧测力计保持水平,现拉动小车沿水平方向向左运动,稳定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与大小分别是( )

A、 水平向右,3.4 N
B、 水平向左,3.4 N    
C、 水平向左,2.6 N
D、 水平向右,2.6 N
试题详情
如图所示,“嫦娥三号”着陆器向下喷气获得反推力,以较小速度向月球表面匀速降落。着陆器匀速降落时,重力与反推力(   )

A、 施力物体相同
B、 是相互作用力
C、 是一对平衡力
D、 其合力向下
试题详情
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 正在圆形轨道上运动的过山车
B、 减速进站的火车
C、 加速上升的火箭
D、 在平直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
试题详情
下列四种情形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A、
B、
C、
D、
试题详情
下列图示中标注的两个力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
A、 推拉方向盘
B、 推手
C、 推拉小车
D、 提着水桶不动
试题详情
如图所示为冬奥会上的冰壶项月。则下图中对冰壶脱离手后,向前做减速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

A、
B、
C、
D、
试题详情
如图为小明利用滑轮、轻质纸片及苔干个质量相等的钩码来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示意图。则其中能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为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直线的是(    )
A、
B、
C、
D、
试题详情
如图所示,材料、粗糙程度和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底面积S>S . 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所受的拉力为F、F , 对桌面的压强为p、p ,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F>F;p<p
B、 F<F;p>p
C、 F=F;p=p
D、 F=F;p<p
试题详情
用如图装置研究二力平衡时,在轻质塑料片两端的细绳上挂等重的钩码,手放开塑料片后,可观察到塑料片将( )

A、 向左下运动
B、 向右上运动
C、 仍静止不动
D、 转过一定角度
试题详情
如图展示了几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都涉及到定的科学知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箭点火后产生的气体对火箭的作用力与火箭对气体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拉开的弓将箭射出的过程中,弓弦形变越大,对箭的弹力越小
C、 孔明灯在加速上升过程中只受重力
D、 碾谷物的石磨选用厚重的石材,能增大石磨对谷物的压强
试题详情
某同学手握饮料瓶,如图。为减少手和饮料瓶间的摩擦,并使瓶始终保持静止,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 增大手对饮料瓶的压力
B、 减小手对饮料瓶的压力
C、 减少饮料瓶中的饮料
D、 增加饮料瓶中的饮料
试题详情
A、B是两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正方体,若A和B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在相同的水平桌面上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则水平推力F1与F2的关系为(    )

A、 F1>F2
B、 F1<F2
C、 F1=F2
D、 无法确定

填空题

试题详情
如图所示,重力为4 N的铁块,被水平吸引力吸附在足够大的竖直磁性平板上处于静止状态,这时铁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方向为

试题详情
连接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M两端的轻质细绳分别绕过定滑轮与A、B相连,细绳恰好水平,如图擦力大小为N,方向是。当B刚触地时,若A、M都不会与滑轮相碰,M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 

试题详情
如图所示是小欢和小乐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试题详情
如图甲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试题详情
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物体处于状态。 
试题详情
如图甲所示,完全相同的A、B两物块叠放在水平地面上,用F1 = 30N的水平力作用在B物块上。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A物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为;若将F2=50N的水平力按如图乙所示作用在A物块上,它们仍一起在该水平地面作直线运动,则乙图中A物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N。

试题详情
黑板和黑板擦是一对“好朋友”,一起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试题详情
如图甲所示,重为2牛的铁盒吸附在磁性物体上,在竖直向上拉力F的作用下铁盒沿直线竖直向上运动,运动的速度v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当F为3N时,铁盒做匀速直线运动。

试题详情
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物块A、B、C叠放在水平地面上,物块A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1=3牛的作用,物体C受到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2=8牛的作用,A、B、C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状态。

试题详情
小科将书本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甲所示。

实验探究题

试题详情
为了研究摆锤的摆动,小明用细绳把摆锤悬挂起来,将摆锤从A点静止释放,经过O点(最低点)到达最高点B,不计空气阻力。
试题详情
“风洞”是以人工的方式产生并且控制气流,用来模拟物体周围气体的流动情况。小明用“风洞”模拟物体的下落过程,并研究共所受的空气阻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取A、B、C、D、E、F六个不同的小球,将其逐一放入风洞的中线位置,调节底部出风口的风速大小,使小球悬停在空中,此时,小球所受空气阻力等于重力大小。具体实验数据如下表:

小球编号

A

B

C

D

E

F

质量

m0

m0

m0

2m0

4m0

3m0

半径(厘米)

10

20

40

10

10

5

风速(米/秒)

10

5

2.5

20

40

a

试题详情
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小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力传感器可以显示对木块拉力的大小,从而得到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实验时使木块保持静止不动,而传送带匀速运动,以实现木块相对于传送带向左运动。实验数据如下表。

传送带速度(cm/s)

3

5

8

11

13

力传感器示数(N)

0.25

0.26

0.26

0.25

0.25

试题详情
课后服务活动中,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图甲装置进行“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

试题详情
同学们正在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

解答题

试题详情
2022年1月8日,杭绍台高铁全线建成通车,我县进入全省“一小时交通圈”,极大便利了我县群众出行。
试题详情
杭绍台高铁已正式通车,打造了浙江一小时交通圈。杭绍台高铁连接杭州东站与温岭站,全线总长约271公里。

G7436次高铁的运行时刻表

停靠站序

站名

进站时间

出站时间

1

温岭

……

06:30

2

台州

06:39

06:41

3

天台

07:01

07:03

4

嵊州新昌

07:18

07:20

5

上虞南

07:36

07:38

6

杭州东

08:04

……

试题详情
近年来,电动汽车因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某款电动汽车质量为1.6×103千克,每个轮胎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10-22 , 行驶过程中的阻力是汽车总重力的0.2倍,g取10牛千克。求:

试题详情
电动汽车绿色环保,能有效降低碳排放,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如图是小杭购入的某品牌电动汽车,部分参数如表格所示:

车身质量

2t

充电一次最大行驶里程

600千米

最高车速

200千米/小时

每个车轮与地面接触面积

100cm2

已知小杭质量为70千克,从滨江出发到杭州千岛湖出差,其中高速路段长约150千米,允许行驶最高时速为120千米/小时,该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是车总重力的0.1倍。

试题详情
快递机器人能自动识别快递单号、规划运输路线,还能自动充电,在物流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某型号快递机器人,整机质量为8千克,与水平地面总接触面积为20厘米2。该机器人以10.8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秒,把一个2千克的快递成功运送到目的地。求:

①快递机器人匀速行驶30秒移动的距离;

②静止时,载着快递的机器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③若快递机器人所受的摩擦力为重力的0.2倍,则快递机器人在空载情况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动力大小。

综合说理题

试题详情
有经验的司机驾驶车辆经过跨江大桥时,会提前打开车窗,以防车辆不慎落水时错失自救良机。在门窗紧闭的情况下,车辆坠人水中较深时,车内人员无法打开车门和降下车窗玻璃逃生,可选用安全锤等尖锐物体砸碎窗玻璃,让水快速进入车内,待水较多时就容易推开车门或爬出车窗逃生。

请解释门窗紧闭的车辆坠人较深水中,车内人员逃生时所遇上述现象的原因和采取相应措施的理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