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日期: 2024-05-17 高三上学期历史

单选题(本大题共36小题,共54.0分)

试题详情
 整个西周社会组织是“以宗族为经,家族为纬”,“国”和“家”紧密结合,这是西周社会组织的特点。......周天子与绝大多数的诸侯都是亲戚关系,同姓诸侯不是他的兄弟就是他的子侄,异姓诸侯通过婚姻与他形成甥舅之亲。这表明( )
A、 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B、 西周通过分封制强化国与家的联系
C、 宗法制度是分封制实行的重要保障
D、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试题详情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商王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还要征求民众的意见;周王遇到重大问题也要向“国人”(平民)征求意见。这说明商周时期( )
A、 君主权力受到民众的限制
B、 原始民主仍有一定影响
C、 民众意见得到充分的尊重
D、 早期君主制度尚不完善
试题详情
 据秦简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贰春乡需要向朝廷上交的岁赋为“白翰”“黑翰”“明渠鸟”“鷩鸟”等若干只,于是乡守令乡吏和刑徒进行捕捉。这说明秦朝( )
A、 政府对刑徒的管理较宽松
B、 统治阶级生活奢靡腐化
C、 对基层社会形成有力控制
D、 赋税征收以土特产为主
试题详情
 汉朝的边疆分布着众多的民族,强大的匈奴便是其中之一。汉王朝对其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了汉王朝的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据此可知,汉代的边疆治理( )
A、 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B、 奉行开明的治边政策
C、 巩固大一统国家发展
D、 表明君主专制的强化
试题详情
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北魏文成帝拓战浚曾下令“皇族师傅百王公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使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曾下令”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这反映了(   )
A、 北魏的民族歧视
B、 士族的利益受到侵犯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门阀政治的畸形发展
试题详情
唐代中枢机构运行状况与前代有所不同,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
A、 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 中央决策实现民主化
C、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中枢对皇权具制约性
试题详情
 据学者研究,图1、图2分别为比宋和南宋政治地理结构图。

据此推断,南宋政治地理结构的变化( )

A、 简化了地方行政层级
B、 改变北攻南守的形势
C、 有效防范了武将专权
D、 有利于维系偏安政权
试题详情
元朝在汉族及某些边境地区设置行省,以资控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则直隶中央;同时,在适当的地区,配置皇子出镇,以加强控制。这说明元朝政府( )
A、 在全国普遍推行行省制度
B、 多管齐下强化了君主专制
C、 一定程度上沿袭分封制度
D、 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的管理
试题详情
明代宣德后,内阁职能日益凸显,“凡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提出处理意见,“谓之条旨”。还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这一体制的形成(    )
A、 有利于封建皇权的稳固
B、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权
C、 缓和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D、 使中央行政权发生转移
试题详情
 1864年,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地区。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中法战争于年底打响。1894年,日本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这些现象表明( )
A、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 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
C、 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D、 列强因侵华产生了激烈矛盾
试题详情
  1853年,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缓解财政危机,被迫允许地方政府铸造大钱(大面额铜钱),由此带来了地方财权分立和通货发行地方化的趋势。这说明此时(    )
A、 地方割据兴起
B、 通货膨胀加剧
C、 民族危机严重
D、 传统秩序失衡
试题详情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在一场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基础上进行的一场不彻底的政治改革。由于没有真正兴起的市场经济力量作为班底,戊戌变法显得有些心急火燎而又一厢情愿。最起码,对于一个百姓很穷,还在为他们的生存而发愁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改革也太奢侈了。他意在强调(    )
A、 变法过急不具彻底性
B、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利益
C、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D、 变法不符合中国的需要
试题详情
 中华民国建立后,经过广泛选举,选出参议员274人,众议员596人,组建成首届国会。如表反映了首届国会的运作时间。该表反映出民国前期( )

时间

召开

时间

解散

1913年

国会在北京召开

1914年

由国会选举的总统袁世凯解散国会

1916年

首届国会复会

1917年

张勋复辟,再次解散国会

1922年

再次恢复首届国会

1924年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国会正式解散

A、 政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
B、 军阀割据影响国会运作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军政对民主建设作用有限
试题详情
1928年11月,中共中央指出:“没有城市的领导,乡村斗争很少有胜利的可能;没有工人的领导,农民革命很少有成功的希望,所以建立城市工作尤其是工人运动,成为党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更要加十倍的努力做城市工作-尤其是工人运动。”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共中央(   )
A、 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
B、 否定了农民革命运动的必要
C、 规范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形式
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试题详情
抗战部队中有大量的“地方军”,其中来自云南的滇军作战英勇令日军胆寒,被称为“南蛮兵”“猴子军”。下图即是滇军60军在某次战役中的进军示意图,对该战役评判正确的是(    )

A、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B、 抗战初期华北战场战斗最激烈的战役
C、 以破袭日军交通线为主要斗争目标
D、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试题详情
 1946年8月,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其意在( )
A、 引领舆情推动和平谈判开展
B、 增强人民战胜反动派的信心
C、 动员全国民众阻止内战爆发
D、 争取中间力量建立统一战线
试题详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同外宾的谈话中多次提到,对美国,一方面,我们要争取主动,公开主张与他们和平共处,建立外交关系,解决台湾问题,欢迎他们来中国;另一方面,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坚持斗争。这体现了新中国( )
A、 外交政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B、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
试题详情
 下表是1954年3月至8月关于“五四”宪法草案征求意见数统计                                                                                                                                    

征询意见对象范围

参与讨论人数

修改意见条数

全国政协委员

500多人

8000余人

3900多条

5900多条

各大行政区、各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

全民

1.5亿人

118万条

上表说明,“五四”宪法的制定( )

A、 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B、 彰显了民主协商的政治价值理念
C、 激发了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清
D、 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试题详情
 1978年9月,邓小平在北方地区视察时强调: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四个现代化,“关起门来不行”,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等。这次谈话( )
A、 蕴含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B、 贯彻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C、 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D、 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试题详情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管理,统治者不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据此判断,苏格拉底( )
A、 高度赞扬雅典的民主政治
B、 质疑雅典民主范围的局限
C、 批评雅典的直接民主政治
D、 主张雅典应实行寡头政治
试题详情
 据考证,罗马大道以罗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它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面逐渐覆盖了整个欧洲和部分亚非大陆。这些大道一律呈直线铺设,且多数道路两侧树木被砍尽而改植草坪。据此可知,罗马大道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
A、 推广行省制度
B、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 实现军事目的
D、 推动经济文化交流
试题详情
 《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表明( )
A、 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 罗马法是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C、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的手段之一
D、 罗马法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
试题详情
下图是某国国内局势演变示意图,下列选项与图中各时间点史实对应准确的是(   )

A、 ①处,该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B、 ②处,该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C、 ③处,“光荣革命”巩固了革命成果
D、 ④处,《权利法案》确立责任内阁制
试题详情
 2021年1月1日,美国参议院对限制总统否决权的辩论进行了投票,最终以81票对13票的压倒性投票结果推翻了特朗普对于《国防授权法案》的否决权。而众议院在本周早些时候也以322票对87票的投票结果推翻了特朗普的否决权。随后(   )
A、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B、 国会对总统的否决无效
C、 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 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试题详情
 拿破仑不顾反革命势力的反对,坚持在19纪初的欧洲建立了一个与欧洲传统帝国截然不同的新式“帝国”,这个“帝国”的各项原则中很大一部分与1789年的原则一脉相承。由此可知,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
A、 旨在重塑欧洲的民族国家
B、 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
C、 是拿破仑战争获胜的前提
D、 有利于巩固大革命的成果
试题详情
 在1800-1870年之间,德意志发生了“阅读革命”。1800年前后,不阅读者与阅读者的比例是3:1,到1870年,这个比例是1:3,阅读者群体从少数城市文化上层扩展到其他社会阶层。德意志的“阅读革命”( )
A、 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B、 得益于该地区语言文字的统一
C、 与其政治革命同步进行
D、 源于其经济世界领先地位
试题详情
 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道:“手织工⋯⋯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织袜工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
A、 表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条件成熟
B、 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
C、 说明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生活质量
D、 反映了英国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试题详情
马克思说:“这次革命的新特点还在于人民组成了公社,从而把他们这次革命的真正领导权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找到了在革命胜利时把这一权力保持在人民自己手中的办法,即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由此可见,他强调了巴黎公社(    )
A、 发动工农参加革命斗争的意义
B、 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
C、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特征
D、 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试题详情
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发表《就土地问题致民众书》,宣称立宪会议会解决土地问题,要农民耐心等待。布尔什维克党对此做出回应,大力宣传其土地纲领,号召农民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时派遣工人和士兵回家乡做宣传工作。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做法(   )
A、 揭露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性质
B、 推动了农民与工人结盟
C、 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D、 实现了土地国有化目标
试题详情
 1945年7—8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召开会议,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苏联重申保证履行对日作战的义务。这场会议( )
A、 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 无视中国广大人民的正当诉求
C、 宣告了德国法西斯的失败
D、 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做出了贡献
试题详情
 1947年8月,在里约热内卢会议上,拉美国家热切期盼一个“属于西半球的马歇尔计划”。但是1945—1950年间,西欧获得的美国经济援助高达190亿美元,而20个拉美国家只得到了4亿美元,还不及两个欧洲小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受援额度。这表明( )
A、 门罗主义已不适应美国扩张
B、 两极格局形成削弱拉美国家地位
C、 冷战重心正逐步转移到欧洲
D、 世界形势变化影响美国对外政策
试题详情
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公开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遇到了“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指( )
A、 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B、 东欧剧变导致格局失衡
C、 欧盟崛起威胁美国霸权
D、 世界多极化轮廓的初显
试题详情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第三条道路”,主张政府可以既吸纳市场经济中自由主义的作用,又兼顾以国家为媒介的实现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的力量,强调“摒弃阶级政治”“寻求跨阶级的支持”。该道路的出现说明( )
A、 冷战对欧美国家带来极大影响
B、 意识形态对西方国家影响减弱
C、 资本主义存在着自我调节机制
D、 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试题详情
 2022年6月,七国集团(美、英、法、德、日、意、加)在英国举行峰会,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商讨如何联手对抗中国,而此前的七国集团外长会更是渲染中国“经济胁迫”,抛出所谓“民主对抗专制”话题,将矛头对准中、俄。这表明(   )
A、 两极对峙格局激化
B、 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C、 北约主导欧洲发展
D、 社会动荡时代主题
试题详情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拉美一体化合作战略,还有非洲的发展战略等对国际和地区局势发挥了重要影响,成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力军。这些变化反映出( )
A、 世界政治多样性改变原有国际政治格局
B、 区域经济集团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C、 第三世界的崛起助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D、 区域经济集团促成了国际民主化的实现
试题详情
全球化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基本关系结构,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出现了各种“反全球化”的声音。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此较为合理的理解是(   )
A、 人类整体朝着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B、 逆全球化将改变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C、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经基本结束
D、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将会不断加强

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山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

材料二 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指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根据治理内容与程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独立战争胜利到二战结束,是美国西部地区从原始状态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第二阶段从二战结束至今,是以高科技先导的深层次发展阶段。在美国西部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如何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移植到西部并成长起来的挑战,政治建设与经济开发几乎是同时起步,并始终交织在一起。在美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民族问题主要涉及到土著印第安人和移民集团(主要指非欧洲移民),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政府将边疆描述为一个“大坩埚”,所有的拓荒者在这里被美国化、被融合为一体,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极端野蛮的。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拟定一个论题,再补充一个相应的关键词,并对该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论述过程要运用所选择和补充的关键词,表达清晰。)

试题详情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洛伦佐•瓦拉(1407—1457)是15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历史哲学家、语言学家,也是西方文献校勘与辨伪方法的开拓者之一。瓦拉出生于罗马,曾作为书记官服务于那不勒斯国王。1431年在《论快乐》一书中,他公然和罗马教廷唱反调,阐发了“惟有自然才能至善”的人性论,热情赞扬享乐主义。1442年在《论修道士的誓言》里,瓦拉进一步否认政教合一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抨击天主教修道院的“发愿”制度,斥责修道士们出家入院之前宣誓的“安贫、守贞和服从”三大誓言违反“自然”生活。他指出,人的行为完全可以在圣神向善的宏观指导下发挥自由意志,达到“至善”。瓦拉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440年写成,1517年开始震惊世界、名垂千古的小册子《君士坦丁伪赠礼考证》。它证明了《君士坦丁赠礼》是中世纪天主教会伪造的文件,从而否定了教皇在西欧的世俗统治权

——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