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提升测试竞赛试题

日期: 2024-05-12 九年级下学期生物

单选题

试题详情
下列古诗句中,不直接描述生命现象的是(    )
A、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D、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试题详情
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能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叶形,这体现了生物基本特征的(   )

A、 能够生长和发育
B、 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C、 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D、 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
试题详情
下列各组物质,都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
A、 水、蛋白质
B、 二氧化碳、糖类
C、 无机盐、维生素
D、 糖类、脂类
试题详情
下列成语描述的现象中,与生殖发育有关的是(    )
A、 狐假虎威
B、 金蝉脱壳
C、 飞蛾扑火
D、 老马识途
试题详情
视网膜黄斑区病变可导致视力下降、视线模糊。该病变影响的是( )
A、 角膜
B、 晶状体
C、 感光细胞
D、 视觉中枢
试题详情
下列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小麦种子主要食用部分是胚乳
B、 西瓜瓤属于果实结构中的果皮
C、 松果是由子房发育而来
D、 豆浆中的营养主要来自大豆种子的子叶
试题详情
生物兴趣小组用“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使水温升高”的方法去探究不同食物中含有的能量多少,实验结果如下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食物名称

花生仁

黄豆

核桃仁

大米

质量(克)

20

20

20

20

水(毫升)

30

30

30

30

温度上升(℃)

2.2

1.4

3

1.1

A、 每组食物燃烧前的水温应该保持相同
B、 每组食物必须燃烧完全后测量水温
C、 同质量的以上食物,大米中能量最多
D、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应设置重复组
试题详情
下图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遗传物质含量变化曲线,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b段完成细胞核中DNA复制
B、 bc段过程细胞核分裂,细胞质不变
C、 cd段完成了细胞分裂
D、 de段细胞有可能进入分化状态
试题详情
下列关于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出现频率高的是显性性状
B、 生物体能表现出来的都是显性性状
C、 许多相对性状存在显性和隐性之分
D、 隐性性状只在子二代中才表现出来
试题详情
下列各项,与如图相符的是(    )

A、 ②是DNA,④是染色体
B、 ①是细胞核②是染色体
C、 基因是②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D、 控制③的基因在精子中成对存在
试题详情
下图是某同学构建的正常人体生物学模型,A和C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B表示心脏,则A中流静脉血,C中流动脉血
B、 若B表示肾小球,则A中流动脉血,C中流静脉血
C、 若B表示小肠,则C内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都增多
D、 若B表示胰岛,则饭后1小时,C内胰岛素浓度比A内高
试题详情
根据下表推测,可能属于爬行动物的是(    )

动物

脊柱

体温

生殖

1

变温

体内受精、卵生

2

变温

体内受精、卵生

3

变温

体外受精、卵生

4

恒温

体内受精、胎生

A、 1
B、 2
C、 3
D、 4
试题详情
将生长健壮但产量低、品质差的荔枝树,改造成高产优质的荔枝树,最快速有效的是(    )
A、 杂交
B、 扦插
C、 嫁接
D、 压条
试题详情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由防御捕食者所产生的适应性特征(    )
A、 蜗牛的齿舌
B、 昆虫的胸部
C、 龙虾的触角
D、 海胆身上的刺
试题详情
据报道,输入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浆可治疗该病的危重病患者,对此认识:①康复者的血浆中含大量抗体;②医生为康复者抽血时,针头刺入的是动脉;③医生为患者输血,针刺入的是静脉;④康复者的血浆随患者血液进入到他的肺部所经过的途径依次是图中的③→④→①→②,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试题详情
连续雾霾的天气会导致大白菜叶出现缺钙症状,主要原因是(    )
A、 渗透作用减弱,影响钙的吸收
B、 蒸腾作用减弱,影响钙的运输
C、 光合作用减弱,影响钙的合成
D、 呼吸作用减弱,影响钙的利用
试题详情
下图是生物学家记录的某海岛上中地雀鸟喙宽度年平均尺寸的变化曲线。其中1977年和2001年发生了2次旱灾,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且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具有较大鸟喙的中地雀更适应干旱环境
B、 中地雀与大地雀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 2次旱灾诱发了中地雀种群的有利变异
D、 2005年以后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小种子为食
试题详情
下列对生物不同生理活动曲线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1表示正常人进餐前后血糖含量变化,CD段下降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增加
B、 图2表示将狗和响尾蛇从5℃移至25℃的环境中耗氧量的变化,F代表响尾蛇
C、 图3表示绿豆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曲线,甲是有机物质量的变化
D、 图4表示存放水果时氧气浓度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G点时保存效果最佳
试题详情
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将沉水植物箦藻放入实验装置(图1)中,分别用光照强度不同的6瓦、12瓦和24瓦的冷光灯等距离照射实验装置,观察有色液滴在玻璃管中的移动情况,实验结果见图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注:瓶中溶液可保证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恒定

A、 应提前将箦藻放在黑暗处一昼夜,以消耗原有的有机物
B、 箦藻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导致玻璃管中有色液滴向右移动
C、 在24瓦台灯照射下,玻璃管中有色液滴移动速率最快
D、 本实验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试题详情
摩西球囊霉(Gm)是一种对光合作用有促进作用的真菌,科学家研究Gm对铜胁迫下花生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部分结果如图(Pn代表光合速率,Gs代表气孔开放度,对照组表示未接种Gm),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铜胁迫下,接种Gm不能使花生幼苗光合速率有所恢复
B、 铜胁迫下,Gm促进光合作用的机理之一是促使气孔开放度增大
C、 实验过程中,光照强度、浓度等无关变量只需保持相同即可
D、 铜离子会破坏细胞膜产生丙二醛(MDA),浓度为400的一组含MDA比200的一组低

判断题

试题详情
阅读资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资料一:塑料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塑料垃圾排放到环境后经过多个途径形成微塑料。这些微塑料存在于水体、土壤和空气中,极易被生物采食而进入食物链中。研究者挑选体重相近的雌性小白鼠1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正常鼠粮,实验组在正常鼠粮中添加3%微塑料粒,在25℃环境中饲喂27天。称量各组小鼠的体重,结果如曲线图所示。将小鼠进行剖检,在显微镜下观察小肠切片,对照组可见小肠绒毛无异样,实验组小肠绒毛变短,大部分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资料二:目前,温和条件下的微塑料原位降解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一些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某些微生物降解微塑料,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末端产品,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入理想的生物酶可促进微生物降解作用。

综合题

试题详情
人们发现,深海热液口区温度高、压力大,且含有重金属、硫等有毒物质,但这里生活着大量的蛤蜊、贻贝、管状蠕虫等生物。
试题详情
在自然界中,种间竞争是普遍现象,“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且资源利用方式相同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请分析作答:

资料分析题

试题详情
果果和同学们对“宁夏之宝”——红枸杞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做了如下观察记录。请分析回答:([_____]内填序号)

观察红枸杞花和果实记录单

整体观察

花:花瓣呈淡紫色、有淡淡的香气。

果实:红色、口感微甜。

局部观察

雄蕊包括花丝和花药。

雌蕊下部膨大,纵剖后用放大镜观察内部结构,并与果实结构对比,绘制简图。

综合题

试题详情
酱油起源于我国周朝,是以大豆为原料、面粉为辅料,利用微生物发酵酿造而成。制作酱油的工艺流程可概括如下:

试题详情
我国的青少年近视居世界首位,大部分近视是不注意用眼健康导致的,也有一部分近视与遗传因素有关。如图是一种与HLA基因有关的病理性近视家族遗传系谱(相关基因用D和d表示),请分析回答:

试题详情
北京冬奥会带动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滑雪运动中。

实验探究题

试题详情
有一株草莓部分叶出现白斑,将其放在黑暗中48小时后,剪下一根枝叶制成如图1所示装置,将该装置放在阳光下4小时,取其叶片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处理。

图2为在一封闭的草莓大棚中,某研究小组测量48小时棚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所绘制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综合题

试题详情
人们在新冠肺炎疫情防疫中,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研究有了新的发现。如图1中甲、乙、丙表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图2、3表示人体接种疫苗后的免疫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分析题

试题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蝗虫到池塘边玩耍,遇见鲫鱼正在无聊地吐泡泡。鲫鱼开腔道:“旱鸭子,你敢把头没在水中一个钟头吗?”蝗虫满不在乎地说:“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个钟头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里却想:“等轮到我上岸,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来作证,于是蝗虫将头深深浸入水中,一个小时后,蝗虫安然无恙地抬起头,鲫鱼顿时傻了眼。青蛙催促到:“鲫鱼先生请便吧。”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去了。

实验探究题

试题详情
蝗虫是农业害虫,大山雀是其天敌之一。蝗灾爆发的最关键原因是蝗虫从散居型到群居型的转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