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温州市八下科学第三单元空气与生命拔高培优训练卷(浙教版)

日期: 2024-05-04 八年级下学期科学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试题详情
有一份纯氯酸钾固体a,另有一份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b,两份固体质量相等.分别同时加热a和b,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试题详情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并测定实验中生成的氧气体积。装置气密性良好,图Ⅰ中的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干燥管内装有足量碱石灰(可以吸收水蒸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装置Ⅰ分别与装置Ⅱ、Ⅲ、Ⅳ、V连接,均能达到测定氧气体积的目的
B、 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C、 若用装置Ⅳ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处导管口验满     
D、 若用装置Ⅰ与装置V量组合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实验时先连接装置Ⅰ和V,后将燃烧匙伸到液面以下
试题详情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刻度纸所示(例如:丙的质量为5g,丁的质量为3g),充分反应后,在同一张刻度纸上再次记录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刻度线Ⅰ向左移动16格;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 丙一定是催化剂
C、 反应后丁的质量为8g
D、 反应生成的乙和丁的质量比为1∶1
试题详情
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如图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A点后,叶片开始从环境中吸收氧气
B、 两条曲线围成的面积代表有机物的积累量
C、 叶面积指数约为5时,对农作物增产最有利
D、 叶面积指数超过7时,有机物不再积累
试题详情
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A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雾

C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有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A、 A
B、 B
C、 C
D、 D
试题详情
小乐对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的改进。当小乐通入CO2一段时间后,下列现象及结论错误的是(    )

A、 试管①内溶液的颜色变红色,证明CO2呈酸性
B、 试管②内溶液变浑浊,证明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 烧杯③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D、 烧杯③中的蜡烛熄灭,证明CO2不可燃也不助燃
试题详情
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c代表氧气
B、 t2时刻,KClO3开始分解
C、 t3时刻,KMnO4恰好完全分解
D、 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
试题详情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经过图一所示的暗处理后,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二中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
B、 图三的作用是褪去叶片中的绿色
C、 图四中遮光部分滴加碘酒后变蓝色
D、 此实验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试题详情
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选项

异常现象

分析

A

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

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玻璃片

B

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但是O2不纯

通入氧气前集气瓶内水没有装满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

由于引燃的火柴太长了

D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过少

红磷过量

A、 A     
B、 B     
C、 C     
D、 D
试题详情
“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催化剂表面转化成有机清洁燃料甲醇和X,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的化学式是H2O
B、 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是1:1
C、 反应物中属于单质的物质的化学式是O2       
D、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量改变
试题详情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全球抢救异物误入气管的标准方法。其原理如图所示,利用冲击腹部的膈肌下软组织,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异物驱除。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大            
B、 冲击腹部相当于胸腔体积增大肺泡扩张
C、 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
D、 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大于异物对气流的冲击力
试题详情
下列四幅图中的实验,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B、
C、
D、
试题详情
将一定量的乙醇(C2H5OH)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4.6

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4.4

5.4

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表中m的值无法确定
B、 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X的生成
C、 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 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试题详情
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 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 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10
D、 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
试题详情
如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装置内的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不变蓝
B、 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C、 甲乙两装置中,应加入等量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D、 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
试题详情
下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试题详情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 甲表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变化
B、 乙表示加热氯酸钾 (含少量 MnO2 ) 制取氧气时固体物质种类的变化
C、 丙表示双氧水 (含少量 MnO2 ) 分解时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化
D、 丁表示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都相等的双氧水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变化
试题详情
推理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在科学上成立的是(   )
A、 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有氧元素
B、 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C、 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D、 单质中只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试题详情
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10 g,点燃后生成水,并剩余1 g氢气,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 )
A、 2 g氢气和8 g氧气
B、 1 g氢气和9 g氧气
C、 5g氢气和5g氧气
D、 4 g氢气和6 g氧气
试题详情
如图为小科所在小组研究某植物在夏季一昼夜中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点表示凌晨温度低,呼吸作用弱,CO2释放量少
B、 ac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C、 d点温度过高,气孔关闭,出现“午休”现象
D、 e点植物在一天中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填空题(每空1分,共39分)

试题详情
中科院研发了“液体阳光”技术,实现了简单有机物的人工合成。其反应模型如图所示,即在二氧化钛(TiO2)催化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水和甲醇(CH3OH),后者是当下重要的清洁燃料。

试题详情
已知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现有1.6g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①一定含有C、H元素;②一定不含有O元素;③可能含有氧元素;④一定含有O元素;其中正确的是。分子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
试题详情
如图所示是氧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氧的流动方向,请根据图回答:

试题详情
兴趣小组利用图甲所示白磷燃烧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已知装置内的初始温度为T0 , 初始气体体积为V0 , 装置的初始质量为m0。利用红外测温仪测量瓶内温度,注射器记录装置内气体体积的变化,电子天平测量装置质量,将相关数据处理后,绘制成如图乙所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试题详情
诺贝尔化学奖旨在奖励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
试题详情
潜水、高空飞行等活动经常利用超氧化钾(KO2)作供氧剂。小科查阅了相关资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题详情
某科学小组欲为蔬菜大棚设计“二氧化碳补充装置”,进行了项目化学习。
试题详情
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①③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

试题详情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恒温30 ℃时,某水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某同学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设计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此装置的优点在于,可通过控制灯泡功率的大小或调节试管与灯泡的距离,来改变光照的强弱。试回答下列问题。

试题详情
图甲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试题详情
将a g KClO3和b g MnO2混合加热,使之完全反应:

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0 分)

试题详情
某科学兴趣小组将三组基本相似的同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透明玻璃钟罩中,密封。经一昼夜暗处理后,置于室外相同环境下,其中甲做遮光处理,乙、丙不遮光(如图)。(注:丙钟罩内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试题详情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那么石蜡主要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什么?燃着的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某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小科认为蜡烛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小林认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氧气;小安认为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蜡烛点燃前

36.4%

21.2%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2.6%

15.6%

3.843%

0.0192%

实验过程: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点燃蜡烛至熄灭,利用多功能传感器测量了有关量。实验结束后,传感器获得的实验前后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试题详情
为研究催化剂的性质,小嘉取两张直径为1cm的塑料片,在其中一张上均匀撒上MnO2粉末,另一张不做任何处理。将等量的封胶(能固定粉末)分别倒在两张塑料片上,待冷却后,从塑料片上撕下凝固的胶,将固定有MnO2的胶用蒸馏水反复冲洗,晾干后称量。

[实验步骤]

①取4mL10%的过氧化氢溶液置于试管中,放入固定有MnO2粉末的胶,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

②取4mL10%的过氧化氢溶液置于试管中,放入没有固定MnO2粉末的胶,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

③将步骤①中的胶取出,洗净,晾干,称量。

④另取4mL10%的过氧化氢溶液置于试管中,将步骤⑧③中洗净的固定有MnO2粉末的胶再次放入,观察。

[理性思考]

解答题(第35题第2,3题,第36题第3小题2分,其他均1分。共15分)

试题详情
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中一瓶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试题详情
小科同学去柯岩风景区游玩时,捡回了若干块石灰岩,他想知道这些石灰岩中碳酸钙的含量,采用了以下的方法进行检测:取这种石灰岩样品6克,把40克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岩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

求:

加入稀盐酸的次序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4.0

m

1.2

1.2

试题详情
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如图是“生物圈碳一氧平衡”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